胡适全集(全44册)pdf 电子版
书名:胡适全集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册数:44册
大小:851M
格式:pdf
《胡适全集》PDF电子书共44册,是2003年9月1日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季羡林编著。
这是一套胡适全集。除包含曾发表、出版的胡适的论著、创作、书信、日记、译文以及用英文写作的文章外,还辑录多种未刊稿。共计42卷,后附胡适生平年表、胡适著译系年两卷。既有研究胡适的文献价值,又有独特的欣赏价值,是文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胡适全集(44卷)》用现代规范简体字横排。个别用简体字可能妨碍文章表达处,仍用繁体字。
书友对《胡适全集》的评价:
胡适全集看完之后,突然松了一口气,花这么多力气阅读胡适,还是值得的。学术从晚清到民国,胡适是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他能够充分借助西方的理性逻辑将传统学术现代化,也同样通过白话文运动,进行了思想的启蒙和文化的创新。这些工作,都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痕迹。对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胡适作为开风气者的重要性。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从传统社会走出来的胡适,他身上还带有浓厚的传统士大夫的色彩,无论他如何倡导启蒙和民主,但是他的学术上还是强调贵族化的特征。这让胡适身上形成了矛盾的色彩,这个矛盾并非胡适本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矛盾,在胡适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他是一个世俗化的人,又是一个神圣化的人,如何理解胡适,还是从他的作品更加直接和准确。因此,阅读胡适,是理解他的第一步。
《胡适全集》除英文著述、信函外,我都读了一遍。2007年已出新版,我还未见过,2005年曾在汉口图书城买过几册平装单行本。《胡适全集》旧版定价不菲,一个印张超过了3块钱。装帧及校订均一般,版式录入错误也不少。
朱正曾指出这套《胡适全集》中的不少错误,想新版当有所改进。否则如果只是定价多了1000块,那就没什么意思。
胡适晚年写了一篇字词朴实的文章,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惠赠了三味药:“问题散、兴趣丸、信心汤。”既是晚年(1960)所作所演讲所发表,且由这一位一生耕耘求实的大家所提出,那么我毫无保留相信了文章内容的责任感,有时真诚与责任是远远珍贵于逻辑与知识的,虽然我也毫无保留的相信胡适的学识。
有人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现在想来是有一定道理的:鲁迅不事体系,价值观暧昧复杂,人生观悲观退守,现实中笔战不辍,这一切不宜少年所染,是真的。诡吊而“正确”的是在中国语文教育中,从小学开始,就络绎不绝地引入了鲁迅。就我所能回忆,老师对文本的“实实对应”、“虚实对应”、甚至“虚虚对应”的讲解远远多于适合于青少年对文字文学思想情感的接受原理——鲁迅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的为数不多的文字之美与生活趣味的推介。我是上了大学之后逐渐认识了真正的鲁迅与其文学的价值,多么幸运与危险啊,幸亏我给了鲁迅给了我自己一次“去学习化”(unlearn)与重新接触其著作的机会,好险:我竟然给了这次机会,我忘了何时何地给的这次机会。
老读不读胡适悉随各位读者口味兴趣而便,但青少年读胡适我以为却再好不过。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初涉期,刚刚开始对思想方向进行摸爬探索,而胡适的文章亦深亦浅总是相宜,思想的体系与看望人生的乐观态度总是不会叫他们茫然无告,而诡吊而“正确”的是从小学开始,胡适的文章索然无迹。这小至政治利用大至人类学现象的话题此处不议,且交给学者探讨。对我来说,两者都很重要,未分轩轾,每一翻开胡适的书,我都可以发现可以走的路,鲁迅的书读多了会虚无会彷徨然后呐喊,当然这虚无彷徨与呐喊都是自足享受饱含快意的,但当我每一翻开胡适的书,都可以发现可以走的路。正如今晚在图书馆埋头读罢鲁迅后,临走时随意翻阅胡适散文,偶遇这篇“药方”,顿时醍醐灌顶。
“问题散”:毕业之后要有一两个问题围绕着你,提醒着你,叫你时刻不忘,总有激情去处置,总要时间去思考,一直走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路上。然而现在还有人愿意去有这些问题吗?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喜欢的领域每个人都有而且不少,可是把它们全部或择取重要的将之上升为“问题”的恐怕寥寥,大多数追慕时宜,苟安方寸间的权势。商业信息时代,如何获取生存资源如何把持钱权利益已叫人忙不迭,这些现实问题是如此现实。但我差点忘了,其实胡适的“问题”里面不仅仅是工作生存以外的问题,其实工作与生存本已肇生了无数问题,都值得去念兹在兹,值得去专研?再反观现世,其实没有谁耽废工作的,很多理论与实践技巧从大学一年级就成学生中的显学了,且随着时间流逝,这些问题会越来越首要,毕竟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专业化的人才。但我想,胡适的原意应该是把“问题”当做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好学生好员工好领导都把解决“问题”当做了手段而不是目的,很多人的目的很简单:交差了事之后便过河拆桥,把“问题”统统抛却,不要再受搜肠刮肚上下求索的烦扰。
回溯先秦时代,儒墨道法,家家成理,身体力行,皆有“问题”。孔子周游列国,以求复兴周礼,行先王之道,一生以贯之,虽最终道未成而自成道。老聃青牛出关,再无故事,其实其剩下的光阴才是真实的所谓解决“问题”的黄金时代,抱元守一,“食母”至死,这也是胡适的“问题”吧,死而后已死而不已的问题。可是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上最大的冤案,用抬举孔丘的方式贬损了它,此后千年,朝野喑哑,没人再有“问题”了,魏晋风流,清谈玄学,“广陵散”绝,更何况“问题散”?而后科举大兴,学优则仕,且不谈四书五经仁义道德“吃不吃人”,其本身便是工具便是理论武器,外儒内法,没人当真,谁会有闲暇余裕思量“问题”,有“问题”,先尝尝“文字狱”,先尝尝“左迁贬官流放”,有“问题”,还是先“解甲归田”。想想罢,出了一个陶潜,出了两篇“赤壁赋”聊以慰安,有“问题”的成本产出,不言也罢。大多数人“大将东去浪淘尽”恐怕也难望项背了,他们尚还不入“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在忧什么,又在乐什么,他和同仁恐怕回答不好,修齐治平?再往下问,恐怕他们也哑然。五四以降,乱世,人才出。宪政如何搞,复辟能不能成功,革命怎么走?这都是“问题”,胡适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从“尝试”到蔚然成风,他到老笔耕,白话文依旧在探索之中。
西方世界。希腊时代,人人皆求真理美善,城邦众人,一两个“问题”恐怕不足以餍足他们的爱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之辈从生到死,孜孜不倦,津津有味地想着各种“问题”:教育、逻辑、艺术、道德……且皆以此为最终目的,综观之下,还似乎略胜轴心时代东方的这些世俗先贤的著书立说与奔走相告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见到胡适,肯定会说:“吾友,你生差了时代,无法与我日夜论道了。”我想胡适听了会惭愧而欣然。到了中世界,世风骤变,一千年的所谓“信仰”,对信徒与上帝皆是伤害。信仰本是最高尚的“问题”,用一辈子时间去认识主,聆听主的话语,学习主的旨意,而教会的专权与民众的蒙昧的相互因果,使“问题”一一落空,综观之下,似乎就连我们天朝大国的唐宋元明也不如了。西方是思想与哲学的圣地,文艺复兴之后,现代国家渐起,德法英美江山才人各领风骚数百年,科学界的牛顿爱因斯坦、音乐界的莫扎特贝多芬、思想界的卢梭康德、文学界的歌德惠特曼、绘画界的达芬奇毕加索……一串串伟人皆以自己的领域当做上帝,当成“问题”,孜孜矻矻。
且不去探究中西文化历程的孰优孰劣,常识仿佛告诉我们有没有“问题”皆和环境时代挂钩。天下大势分和不定,同样,“问题”也时有时无,那么,如何才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找到“问题”,并一以贯之呢?当然,不能全权交给时代定夺,最终还得自己寻找答案。话说回来,时代的改变最终还是源于个体的改变,其间交互,微妙复杂,世界的巨大改变往往是由一两个人的一个念头起始的,这也正契合胡适的“社会不朽观”。
回到个人,我不敢说“问题”能够改变世界云云,首先是自己慢慢地变好了。英语、音乐、文学都是我喜欢的,那么他们能变成“问题”吗?现在想来,当然能,如何发现欣赏英语的构词造句之理之美、与外国人交流时如何措辞端然、达到更有效的沟通;怎样体味音乐的复杂旋律的铺排与给予人的精神感受;从文学中如何探求观察人性与世界、自己写作时如何行文“清通”、言之有物、情理调和。这些都是“问题”,且永远没有尽头。身处时代当中,还不清晰这些“问题”与时代有什么关系,但是可安慰和可期望的时代给予个体更多的空间与机会研究这些“问题”,多一份开放与多元,多一份理性与清明,“问题”之花便能绽放,点缀个体,甚至介入时代,推动时代的转型与进步。当然,问题有大有小,有博有精,然而不用担心无从下手,胡适说“从下手处下手”,说不定还能登堂入室寻至真理的幽微,也有可能舳舻千里终入百纳的海川。其实这个时候,找不到得到已不重要,只要在找,就好。
“兴趣丸”:“总而言之,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意儿,不是为了吃饭而是心里喜欢做的,用闲暇时间做的,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更重要。”
刚开始觉得这与“问题散”大同小异,有兴趣便更好研究问题,一体两端,一币两面。诚哉。然而,如前所诉,总有时代使“问题”无法提出与执行的困局,这时胡适给出了退路,如果你的职业使你无从发展无从“自我实现”,那么发展你的闲暇与业余兴趣吧。像卡夫卡白天卑微小职员,夜晚伟大的作家的特例难以做到,至少不应该以纸牌麻将桑拿舞厅当做业余事务,要知道,如果卡夫卡将一天所积累的一池水在夜晚净化甚至生长萃取出了碧绿水草与光滑鹅卵石的话,后者无非继续将水池填满垃圾,直至营营扰扰、腐朽烂掉。总之,当一个人有“兴趣”去处理解决并享受于“问题”之中,那再好没有,诚属运命中的上上签。大学毕业,专业对口或不对口,于是赫然发现职业并不契合兴趣:有人努力专研奋斗,熬出头,兴趣便会像昔时“父母媒妁”牵和的配偶,日久生情,知与爱成正向比例螺旋上升了,于是“兴趣”与“问题”的错位便渐渐弥合,时间也教人忘记了起始的进退失据;但是并非人人有相当的耐力与运气,有些人半途逃离,如胡适本人便追随本心,留学时代与韦斯莲语言往来互通有无,而寥寥草草应付几封家书给独自守闺的原配江东秀(胡适是个好“浪子”,最终回家,琴瑟和谐,可见江东秀女士也有耶稣风范)。当然,如果爱上了业余兴趣,在权衡经济之后,便可以审慎选择“迷途知返”或远走高飞,而不必受婚姻道德的约束了。
忘了是中学还是小学,学了两篇文言文:一篇《伤仲永》,这个时代太多此种典型,且不去赘述,还有一篇《对弈》,讲古时两个小子学下棋,其一心无旁骛,其一对鸿雁发生了兴趣,现场直“脖”,忘了棋局,被师傅训诫用心不专,一样“伤仲永”了,况且,中国历来不重科学,望穿大雁也成不了禽鸟类动物学专家,而且他忘了大雁并非静物,不纵即逝。王阳明聪明一点,格“竹子”以致知,然而三五天也放弃了,当然,这些还是时代使然的笑谈。而我亦怀疑模式刻板的今日,人们是否还有富裕充足的“兴趣”可言,大多数兴趣本在童稚时是最元气淋漓的,“如种之茁,如泉之淋”,而太多昏庸的大人揠苗助长或“压苗助衰”、以及“第三种家长”的放任自流,所以太多天才幼时夭折;另一方面,“天才都是脆弱的”,有时没有温室呵护栽培,聪慧可塑的童年自我便主动荒废了。成人后培养起来的所谓兴趣太自以为是,无非在浑噩现实中找点事做,然后用“兴趣”混淆视听,好比娶了再婚之妇的男人却人人面前夸赞她的纯洁未染。一以言之,现在中国十二年教育成功抹杀了“兴趣”,进了大学,便茫然,手脚局部地放开了,少有人利用空间舒筋展骨甚或准备蓄力打破枷锁,现实是:机能退化,找不到也不愿意找到什么兴趣了,体制社会提供什么,合理的便去消受,载笑载言;不合理的便去解构,同样言笑晏晏。
虽然如此,那些还保留兴趣的人自然有他们的“兴趣”,问题是如何继续保留那些兴趣了。毕业之后,时代又是另一个“家长”,撕去了柔情蜜意的面纱,钢铁机器般侵轧那些脆弱的兴趣。那么,怎么办呢?
“信心汤”:胡适又给退路了,一退再退,却把压箱底的杀手锏拿出:保持信心,坚信未来,坚信总有成功的一天。他以亨利福特与莱特兄弟的事迹应证了功不唐捐天道酬勤的人生哲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担心,保持希望,对未来的日子保持虔敬,那么“兴趣”会有的、“问题”会有的,成功会有的,美满会有的。
看饱了好莱坞电影,题材杂陈,人物复杂,情节曲折,视觉纷繁,然而贯穿每一部电影的主轴感情态度一直是对必胜的信心,对未来的憧憬,对幸福的永恒追求。这也是大家对好莱坞电影趋之若鹜不弃不离的根本原因。某些小众电影,“后现代现实主义”,故事在荒谬惨淡处戛然而止,人们又爱又恨,恨导演真实得忘了还有希望,虽然依旧真实。现代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主要告诉我们,当事件(event)发生,人们采取不同的事实评估(evaluation)便会得到不同的情绪状态(emotion),在多数心理治疗中,医师介入病人的“实施评估”过程,防止病人放大(magnify)或缩小(minimize)对某一事件的错误认知,从而科学恰当地为境况赋予事实判断,得到应该得到的情绪状态并付诸行动。譬如同样是下雨天,有人因为被勾起伤心往事而心绪愁苦无所适从;有人因为听见雨声而觉得安谧闲适自得其乐。有信心的人总是能从现实或困境中看见机会,当然,成功的可能性便更多了。类似于尊严,人生愈加飞黄腾达万事顺遂,信心愈加膨胀充溢,假使人生一无所有一筹莫展,信心便是唯一的药方、最后的稻草。
药效愈猛,副作用越甚,当信心盲目凌驾,人便会合理化所有现状,认为所遇之事皆是理所应当而袖手超然于物外,最终导致静观事态颓败,至死蒙蔽在巨大的幻影泡沫中,幕外的人生遍体鳞伤。
毕竟,胡适先生提供的仅仅是药方,而用法用量、疗程周期还得由我们自己斟酌评量。
30年代时,当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向一位来自东方的学者请教《易经》时,后者却给这种热情泼了冷水。这位学者就是当时怀着救国救民的梦想,极力主张西学强国的胡适,在他看来,《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巫术总结而已。然而,这并没有打击到荣格的信念,因为在他看来,误解、敌视和纷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好是整合的开始。这就是人类的使命——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身,身体与心灵,东方与西方——当一切深及到“人类”这一层面时,一切二元的对立都将被灵魂这一主题所无限包容。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最终,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书友对《胡适全集》的评价:
胡适全集看完之后,突然松了一口气,花这么多力气阅读胡适,还是值得的。学术从晚清到民国,胡适是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他能够充分借助西方的理性逻辑将传统学术现代化,也同样通过白话文运动,进行了思想的启蒙和文化的创新。这些工作,都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痕迹。对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胡适作为开风气者的重要性。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从传统社会走出来的胡适,他身上还带有浓厚的传统士大夫的色彩,无论他如何倡导启蒙和民主,但是他的学术上还是强调贵族化的特征。这让胡适身上形成了矛盾的色彩,这个矛盾并非胡适本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矛盾,在胡适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他是一个世俗化的人,又是一个神圣化的人,如何理解胡适,还是从他的作品更加直接和准确。因此,阅读胡适,是理解他的第一步。
目录:
胡适全集(全44册).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7卷_史学·《水经注》疑案考证(四)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4.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9卷_史学·人物传记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6.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1卷_文学·专著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_12148355.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9卷_英文著述 五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5.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5卷_史学·《水经注》疑案考证(二)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2.pdf
┃ ┃ ┃ ┃ ┣━胡适全集 第07卷_哲学·论集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8351.pdf
┃ ┃ ┃ ┃ ┣━胡适全集 第42卷_英文信函(三)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8.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8卷_英文著述(四)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4.pdf
┃ ┃ ┃ ┃ ┣━胡适全集 第03卷_ 胡适文存三集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8347.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4卷_史学·《水经注》疑案考证(一)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1.pdf
┃ ┃ ┃ ┃ ┣━胡适全集 第44卷_胡适著作系年(二)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30.pdf
┃ ┃ ┃ ┃ ┣━胡适全集 第01卷_胡适文存第一集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09_12543153.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0卷_日记(1923-1927)_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6.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0卷_文学·创作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8354.pdf
┃ ┃ ┃ ┃ ┣━胡适全集 第04卷_胡适文存四集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8348.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7卷_英文著述 三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3.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6卷_史学·《水经注》疑案考证(三)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3.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0卷_教育·语言·杂著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7.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3卷_书信(1908-1927)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9.pdf
┃ ┃ ┃ ┃ ┣━胡适全集 第08卷_哲学·论集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8352.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3卷_史学·论集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0.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1卷_时论(一) 胡适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09_12543152.pdf
┃ ┃ ┃ ┃ ┣━胡适全集 第09卷_哲学·宗教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8353.pdf
┃ ┃ ┃ ┃ ┣━胡适全集 第06卷_哲学·专著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8350.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8卷_日记(1915-1917)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4.pdf
┃ ┃ ┃ ┃ ┣━胡适全集 第02卷_胡适文存第二集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09_12543154.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1卷_日记(1928-1930)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7.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7卷_日记(1906-1914)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3.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3卷_日记(1938-1949)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9.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5卷_书信(1944-1955)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1.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6卷_书信(1956-1962)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2.pdf
┃ ┃ ┃ ┃ ┣━胡适全集 第43卷_胡适生平年表 胡适著作系年(一)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9.pdf
┃ ┃ ┃ ┃ ┣━胡适全集 第40卷_英文信函(一)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6.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6卷_英文著述 二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2.pdf
┃ ┃ ┃ ┃ ┣━胡适全集 第05卷_哲学·专著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8349.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8卷_史学·人物传记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5.pdf
┃ ┃ ┃ ┃ ┣━胡适全集 第41卷_英文信函(二)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7.pdf
┃ ┃ ┃ ┃ ┣━胡适全集 第12卷_文学·论集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8356.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9卷_日记(1919-1922)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5.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2卷_日记(1931-1937)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8.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5卷_英文著述 一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1.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4卷_书信(1929-1943)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10.pdf
┃ ┃ ┃ ┃ ┣━胡适全集 第34卷_日记(1950-1962)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20.pdf
┃ ┃ ┃ ┃ ┣━胡适全集 第22卷_时论(二) 胡适著_安徽教育出版社_2003.9_12149008.pdf